关注▲粥左罗▲和百万互联网精英,一起向上生长
这是粥左罗的第3378期分享
作者l 凯文·凯利编辑l 易小飒
来源l创业邦(ID:ichuangyebang)
(相关资料图)
分享 l 粥左罗(ID:fangdushe520)点击预约直播如显示已结束,点开预约下一场
现代计算机、博弈论之父约翰·冯·诺依曼曾说:
技术日新月异,人类生活方式正在快速转变,这一切给人类历史带来了一系列不可思议的奇点。我们曾经熟悉的一切,都开始变得陌生。
当下,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正以天为周期狂飙,带给人们惊喜与担忧。科技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是否也在制造问题?我们应当以何种心态来面对?
近日,WIRED杂志创始主编、《失控》作者凯文·凯利出版了新书《5000天后的世界》,作为一位每天都在接触新科技的作家,他在书中尝试预言了5000天后的人类世界将如何被AI塑造,以及数百万人一起工作的数字未来。
“如果不想因为一味迎合变化而慌了手脚,就应该掌握学习的方法。”凯文·凯利如是说。
这篇文章,总结了凯文·凯利在书中给出的40条思考与建议,涉及到对个体的建议、对科技的看法、AI对人类的影响等多个维度。
推荐阅读,相信会对你有所启发。
01
只有能想象出美好明天的人
才更有可能实现它
01.对人生感到满意的人有一个共通之处,他们会一直追问“自己是谁”,什么才最适合自己。
想要回答这个问题,就需要深刻地思考,并且认真地审视自己,了解真正的自己。我所知道的艺术家、发明家和编辑都在不断自问自答。
02.人越成功就越难以找到自己存在的意义。
究其原因,可能是成功会将人与现实社会隔绝。他们都是众人眼里的成功人士,却被自己的人生和成功束缚得紧紧的,难以挪动。
03.想要真正了解自己,就需要经历失败,也需要有从零开始的经历。
有很多成功者已经不能接受失败,因此也就很难再有进步。我自己也是一样,越来越不愿挑战成功概率低的项目,也越来越不能忍耐。我们当中有些人已经无法从成功中走出来,面对新的挑战了。
04. 很多成功人士都走过迂回曲折的道路。我们经常认为他们生来就知道自己的奋斗目标,并且一直向着目标不断前行,但实际上没有什么人是一帆风顺的。
在走弯路的过程中,他们会积累一些并无关联的经验,注意到以往从未想过的问题。最终,他们将这些碎片汇集在一起,创造出有很高价值的新事物。
没有一种经历没有意义,那些我们毫无兴趣的事物,也有可能在多年之后和另一件事物发生奇妙的化学反应。
05.畏首畏尾的人是无法采取理性行动的,只会做出蠢事。因此,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保持明智,时刻警醒。
06.“不断提问”作为一种习惯,必然会成为人类最基本也最有价值的行为之一。
可以马上得到答案的问题就扔给机器,人的价值在于在面对不知道答案的问题时,可以不断思考,不断提问。
07. 只有写下来,才能知道自己是否真的明白。写下思路的过程,其实就是深度思考的过程。
08.只有能想象出美好明天的人,才更有可能真的实现它。
乐观是我的信仰,是我的信念。在那个经典的描述半杯水的例子中,当别人都在遗憾“只有半杯水”的时候,我从来都会因为 “居然有半杯水”而开心。
因为有这种“居然有半杯水”的心态,我们才能创造更好的未来。我们如果可以在心中为未来绘制理想的画卷,就可以更好地将理想变为事实。
09. 对常识持怀疑态度很重要,质疑是打开新局面的开始。最切实的做法是去质疑人们习以为常的事情,学会推翻常理进行思考。
虽然所谓的常理和常识大都是正确的,但不排除其中夹杂着错误的东西。如果能够将这些错误找出,就会是一个新的发现。
10. 近年来的大趋势就是要让失败以微小的形式在早期显露。
02
保持饥饿状态
才能有继续创新的可能
11.无论哪种科技,能够解决多少问题,就有可能引发多少问题。二者比例看似各占一半,其实不然。科技带来的益处占比为51%,而它引发的问题占比为49%。
虽然二者之间只存在2%的微妙差别,但是如果将这个比例放在时间的长河之中,我们就会看到其差别有多么巨大。
12.判断一项科技的时候,一定要思考这项技术是否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无限的可能性。
对比一下埃隆·马斯克正在推进的“超级高铁”(Hyperloop)项目。这项技术以“真空钢管运输”为理论核心,但其本质是一项波及效应并不高的初级技术。
AI则不同,它可以催生无限的可能性并引发万事万物的改变。
再比如基因工程。埃博拉疫苗可以挽救无数生命,但是它的意义也无法与CRISPR-Cas9这类基因编辑技术比肩。因为基因编辑技术可以对其他科学技术产生影响,可以带来呈几何级增长的可能性。
13.对于科技带来的问题,永远不能靠减少科技解决,而应该发明更好的科技。
虽然环保人士和评论家主张“减少科技的使用范围以解决滥用科技造成的问题”,但我认为这样并不正确。
如果不能发明出更多、更好的科技,我们是无法解决现有的问题的。
14.只有看到一种科技的应用范围下限,我们才能完整地把握它。技术的发展和当初发明者的预期相去甚远,这才是科技所具有的本质的发展趋势。
15. 人类对科技的态度有点过于谨慎。我们很少去关注落后科技的弊端,而总是在担心新科技可能会带来的风险。比如,我们不会将新科技的风险与旧科技的弊端进行比较。
16. 只有保持几分饥饿的状态,才能有继续创新的可能。
比如只有小企业才能做到革新。有很多风险投资人会为小企业提供资金援助,但是如果投资金额巨大,他们就会直接收购小企业,而不会坐等革新成果。
所以,不要以为给初创企业充足的资金是好事。如果资金太多,反而会毁了这些小公司。金额只要能大致维持企业生存即可,真的是所谓的“给口饭吃”就行。
17. 创新并非集中型,而是分散型的,是根植于企业文化之中的。
因此,即便买下小公司,也无法买下它们的创新性,买下的只能是一个具体的解决方案。这样的收购无法带来未来的持续创新,只是普通的商业行为而已。
18.创新的本质是要从低效和失败中汲取经验。
在硅谷有一个说法,叫作“积极地失败”。失败了,跌倒了,再从原地爬起来,这才能帮助人们吸取教训。
硅谷的革新都来自正确对待失败的态度,即使实验失败,也会被当作成功的一部分,没人会对此加以非难。
19. 如果可以更宽容地对待失败,可能就会更容易产生创新。
20. 越成功的企业越难以实现真正的创新。
例如微软这种在计算机领域致力于开发最佳操作系统的公司,如果想要将重点转移到软件领域,就要暂时从现在的最高峰跌落。这种决断非常难,通常只有疯狂的人才能做到。
总之,越是成功的企业越难转型,在转型期就要面对业绩下滑的现实,这样颠覆性的技术转型确实十分艰难。
21. 重点在于二次创造。万能的“神”并没有创造世界,而是创造了可以创造世界的生物。
03
构想未来
一半在构想,一半在实现
22.不存在通用的人工智能,那只是神话,是人类以自我为中心进行思考时对人工智能的错误理解。
23.人类未来的工作将会变成提问,以及应对不确定性。
24.AI会对股票市场产生巨大影响。但是假如所有人都可以使用这种AI,那么其影响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股市本就充满不确定性,再有AI加持,恐怕只会变得更加难以预测。
如果只有一个人可以使用,事情或许会向明朗的方向发展,但如果谁都可以使用,好的影响只会互相抵消,并使得预测股市变得难上加难。
25. 我们比较容易想象出“X+AI”的组合,但是很难预测由此造成的影响。
26. 构想未来,其实一半在于构想,剩下的一半在于寻找论据和方法,帮助我们实现构想。
27. 在未来50年的时间内,AI都将是一项帮助我们扩展无限可能的科技。
AI拥有巨大的可能性,与此同时,它也可以引发各种各样的问题。而这些新问题同时又孕育着新可能,总体而言,又扩大了可能性的范畴。
28.继互联网、社交网络两大平台之后,即将登场的第三大平台就是将现实世界全部数字化的镜像世界。
利用AI和算法,镜像世界既可以搜索现实世界,又可以搜索人际关系,并催生出新的事物。
镜像世界的优势并不仅仅是可以让你“看见”一切。在镜像世界里,所有对象都变成了数据,都可以被机器读取。
△图1:镜像世界将成为第三大平台29.AI催生的镜像世界依然是一个资本主义的世界,因此“回报递增”“赢者通吃”之类的法则不可能消失。
我们面对资本主义时,能够做的就是适应它的发展趋势,顺势而为,而无法抹杀它。
所谓“赢者通吃”法则,就是通过构建环境而产生全新的标准,而数以千万计的企业在这一标准上应运而生。
30.未来镜像世界中的胜利者,是目前还默默无闻的初创公司。最后的胜利不属于GAFA(Google、Apple、Facebook和Amazon)。
纵观颠覆性技术的发展史,一个领域的主导者从来无法在下一个时代的平台上继续称雄。因为它们的成功会成为它们最大的桎梏。
31.25年内就会出现GAFA的替代者。
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佐斯曾说过,“亚马逊必然会消亡”。
GAFA在大约25年内就会被取代,不会再有现在的势头,也不会再位列顶端。不过,距离这四家企业彻底消亡还要100年的时间。
32.当今社会中,大企业似乎都被施了魔咒,反对大企业成为主流。我对此持反对意见。对互联网企业而言,扩大规模才是顺势而为。
唯有足够大,才会对别人有所帮助。而且,如果一直保持同等规模,企业就很难规避倒闭的风险。
一个大企业在未来会被其他大企业取代,然后取而代之者又会被另一个大企业取代。但是在拥有绝对优势的时期,它们会维持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无论是消费者还是开发者,所有相关人员都会从中受益。
不仅如此,正因为规模大,企业才有更多可能性。试想一下,想要实施探月计划,我们就需要拥有强大的系统,制作大型的火箭。如果想打造空间站,或是解决全球变暖等问题,我们也需要足够的支持。
所以目前流行的“反大企业”趋势是错误的。想要完成更大的计划、确立更大的目标,就必须依托更大的组织。
这样的大型组织需要人力维护,因此无论是环境还是生态,都应该具备可持续性。庞大的组织规模可以是有害的,也可以是有益的。
33.在未来,政府排在首位,其次是平台,然后才是公司。
平台不断发展,不断壮大,最终形成未来的资本主义形态。近年来,平台的运营主要由GAFA以及腾讯、百度等大公司主导,但是人们渐渐认识到,平台是一个既不同于公司又有别于政府的事物,应该介于二者之间。
34.在过去的 5000 天里,并非所有事物都在发生变化,变化的只是生活中很少的一部分而已。世界上至少有 95% 的事物还会维持原样,但剩下这一小部分的变化则会继续引发未来 5000 天内更大的改变。
我的焦点一直放在这不到 5% 的变化上,因为它们未来还会继续改变,而且基本都不会是物理性的改变。
35.未来的改变主要发生在精神领域。比如我们的交往模式、休闲方式、对自己的认知、人生观、与别人建立联系的方式等。
我们存在的意义是什么,该如何理解万事万物,该怎样追求真理、推动科学的发展,这些才是将要发生改变的部分。
36.物理世界将与虚拟世界融合,同时将产生新的平台,进而形成新的工作方式和组织形式,我们将迎来以中国和印度为中心的亚洲世纪。
04
明天总比今天好一点儿
37.明天不会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完美,但会变得比今天稍微好一点儿。
38. 我之所以如此乐观,是因为我一直学习历史。
只需要回顾过去200年的历史,我们就能发现,人类世界在不同阶段都在进步。每年的变化可能并不明显,但是人类的寿命的确更长了,生活的世界更安全了,暴力也渐渐减少了。
在过去200年中,人类世界每年都有一点儿改善和进步,一步一步走到今天。
虽然平均下来每年进步的幅度都不到1%,但重点在于 200年间进步从未停止。从这个规律看,未来也将会继续进步,这就是人类发展的方向。我们需要做的只是在心中描绘20年后更好的愿景,向着那个方向不断前进。
39.很多人认为这个世界会越变越糟糕,之所以会产生这种想法,是因为微小的进步很难被觉察。
毕竟51%和49%之间的差距也不大,在短时间内也很难分辨,人们很容易就把注意力放到49%的问题上。
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也更愿意关注负面社会新闻,而不会报道太多正能量的内容。负面新闻更容易在第一时间吸引人们的注意力。
40.没有创造性的人只能从事生产性的劳动?
这是一种偏见。
这个世界上不存在只能用生产力和效率来评价的人,这是古代阶级社会中的特权阶层蔑视出身卑微者的观点。只不过到了今天,这种偏见针对的是一个人有没有创造性。
即便是直到50岁都只从事过一种职业的人,只要给他们一个正确的动机和适当的帮助,他们就会发生改变。
这和创造力的关系不大,关键是如何改变他们的自我。我坚信如果全社会都向这个方向努力,人就一定会发生巨大的转变。
本文摘自《5000天后的世界》,作者:凯文·凯利,中信出版集团2023年4月出版。文中配图源自网络,侵删。
END
【好消息通知】还没加入粥老师ChatGPT AI社群的,现在加入,还有极其宝贵的手动注册的ChatGPT账号可以送,数量有限,送完为止,现在加入都送。粥左罗10万册畅销书《学会写作》第二版《学会写作2.0》即将上市,加入社群后,再邀请一人加入,邀请人和被邀请人各获得一本《学会写作2.0》,数量有限!
感谢大家支持,现在社群1.1万人了!
送粥老师3门爆款好课,5选3
送的课都是正常在卖的爆款好课
3门课正常售价447元-697元
等于社群白嫖,目的就是让大家放心!
扫码查看哪五门课里选三门
扫码查看关于社群更详细的介绍
加入后可参与分销,超过1000人分销成功
看完记得关注@粥左罗
及时收看更多好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