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5月12日电 题:强体质、培特长、育人格——体教融合的广东答卷(下)
(小标题)培特长
在整体体质健康抽测优良率提升的同时,广东省鼓励学校打造“一校一品”“一校多品”体育特色,培养学生至少熟练掌握1-2项体育运动技能。
(相关资料图)
如果看过广州市荔湾区林凤娥小学的教学楼布置,便可以初步理解为什么这所学校能够成为全国首批青少年校园篮球特色学校,每个教室外都有一个架子,上边摆放着写有学生名字的篮球。学校自己编排的篮球操更是令人耳目一新,其中包含了胯下运球、绕球、运双球等技术动作,并结合了徒手力量与拉伸练习,一套操就是一堂小型的篮球训练课。
校长彭文辉介绍,学校以“全员篮球、全员体育”为口号,积极营造人人爱篮球、生生会篮球的氛围。学校每个班每周有一个课时的篮球校本课,每周一次全校性的篮球体育大课间,每学年一次篮球全员运动会。同时进行跨学科整合,举办篮球摄影比赛、“我与篮球”主题的绘画比赛以及篮球运动会的会徽设计等。
在花都区花东镇,曾经以留守儿童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弟为主的七星小学则在跳绳中找到了开展体育运动的密码。2010年,学校仅有一栋教学楼与泥土操场,无法开展各种体育项目,落后的条件令当年毕业成为学校首位专业体育教师的赖宣治深感困惑与失落。
2012年,花都区教育局开始推广跳绳项目。其便利性与可操作性让赖宣治眼前一亮。他决定选择跳绳教学作为突破口,成立校队。作为从未接触过这项运动的人,赖宣治反复搜集视频、观摩练习,设计出一种极速绳把并打造了“半蹲跳法”。此后,学校的成绩一鸣惊人,从花都区走向全国乃至全世界。诞生36位世界跳绳冠军,11次打破世界跳绳纪录。被称作“七星奇迹”。如今,凭借跳绳这一品牌,七星小学已经成为拥有数千名学生、3个校区的知名强校,学生们也从跳绳运动中看到了更大的世界。
深圳市第二实验学校在全国学校体育界堪称赫赫有名。学校目前拥有毽球、男篮、女篮、男足四支高水平运动队。毽球队曾代表中国出征世界大赛并夺得20余项世界冠军,足球队在全国五人制校园赛事中多次夺冠,男、女篮均获得全国冠军,并培养了清华大学邹阳、北师大李双菲等一批中国篮球的希望之星。
“一个高水平的队伍生存更多的是依靠基础的建设,要形成一个周期的良性循环。”深圳市第二实验学校体育中心主任、女篮主教练王小维介绍称,学校的每支高水平队伍都有自己的初中和小学梯队,甚至还有体能康复师。“还是那句话,把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来做。”
广州市玉岩中学校长印贤文表示,体育特长生对于丰富校园文化,影响学校的氛围帮助很大。“体育特长生在学校里发挥的作用非常重要,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能够激励同伴的成长。”他说,很多学生就是因为看了一场比赛、踢了一场足球,或者在学校运动会中感受到体育的魅力,开始从事体育运动。
(小标题)育人格
体育是技能的习得、爱好的培养,更是人格的养成。有人从中改变命运,收获阳光与自信,有人从中锤炼意志,成为一生的财富。
深圳市盐港中学在2008年由两所学校合并成立,当时是一所职业高中,招生分数线全市倒数,而来到这所学校的学生也经历了中考失利,觉得人生已经没有出路。为了给他们建立信心与信念,学校决心以体育为落脚点改变现状,盐港中学艺体处主任宫照石回忆,2009年,学校从高一新生组建体育班,当年有17人入选,以体育精神为要求,学校狠抓班风与专业素养,三年后,17人中一半以上凭借体育特长与文化课成绩考上大学。以体育人的风气就此开启,2022年高考,学校体育班本科率已经达到90%,重点本科率突破60%,学校整体升学率也在逐年提高,学生也变得自信自强,敢于梦想。
东莞松山湖实验中学的口号则是“无体育,无未来”,学校体育俱乐部面向全体师生开放。校长万飞分享了学校一位老师的故事,这位老师本来体质不好,在学校受到气氛感染,开始学习同事们跑步,最开始操场跑1圈,到后来每天5圈,坚持了整个学期。学生们看到了他的坚持,也开始敢于在学习上给自己设定并达成目标。“很多东西是需要一种恒心和意志的,不是一遇到困难你就绕着走或者退缩着走。”万飞说,“体育运动是保证心理健康的最好的营养剂。”
深圳罗湖校园足球主打“全民参与”,10年来,政府在校园足球方面的累计投入资金超过3000万。校园足球从2009-2010赛季的8所学校8支球队,发展到2022-2023赛季的67所学校,141支队伍。
锦田小学校队的丘非凡就是这些队伍中的一名球员,他至今仍记得自己五年级时的一粒进球,“我们周末在花果山球场踢比赛,那场打得非常激烈。下半场我获得了上场的机会,一次配合中我到了门前比较冷静地推射将球打进,那也是我们那场唯一一个进球,当时我觉得很自豪。”
谈起未来的目标,他说:“我现在六年级了,我觉得足球是一个能让人生非常好的竞技运动,如果初中还有足球队,我还是会去参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