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父母对孩子的无微不至,换来的却是孩子的怨恨?
有些父母,从孩子的童年开始,从吃穿用度到教育投资,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给孩子创造了相当优越的物质和生活条件,可是呢?对于孩子的心理和情绪却缺乏理解沟通,面对孩子在成长中的烦恼和青春叛逆期,也没有起到积极正面的作用。
这种“父母之爱”,没有建立在尊重孩子需要的基础上,即便是做了很多、付出了很多,但是在父母的眼里却没有真正看到孩子,没有看到孩子的兴趣喜好,却只看到自己的计划要求。
(相关资料图)
孩子到底想要什么,对于这些父母来说其实不重要,他们的心中往往只有一个似是而非的答案,却从未真正去面对自己的孩子。
可以说这是一种“物化教育”,明明孩子是个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但是在很多父母的眼里,孩子就像是一张白纸,可以任由父母涂抹;或者像只小猫小狗,只要父母给他填饱肚子,就可以活蹦乱跳地在家里玩耍、卖萌。
孩子是一张白纸吗?不是的,即便是父母赋予了孩子生命和性格,学校和家庭培养了孩子的学识和素质,但孩子并不只是被灌输教育,在他学习理论知识和道德观念的同时,还有他自己的感悟理解、思考吸收。如果父母遵循教育规律,先和孩子沟通,然后根据孩子的兴趣性格来引导培养孩子,教育效果就比较好;相反,如果父母从来都不重视孩子的反馈和意见,在家里对孩子颐气指使,不承认孩子的学习思考能力,不承认孩子的人格独立,被“物化教育”蒙蔽了自己的双眼,看不到家庭教育中作为对象的孩子,教育效果就比较差。
爱的本质,是要给孩子自由、宽容和欣赏。
现在的家庭条件都不差,孩子普遍在物质上得到很多,但是精神上却缺乏自由。可能提到“自由”这个词,很多家长都会大惊失色,认为我们是要教育孩子、管教孩子,怎么能给孩子自由呢?那孩子肯定是抱着手机电脑整天玩耍,别说是学习了,就是连正常的作息时间都没法保证。
“中国式父母”的教育,往往忽视孩子的想法和意志,孩子从小到大,从穿衣吃饭到结婚生孩子,父母几乎都要包办、控制和操心,表面上看孩子锦衣玉食、生活富足,实际上“中国式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照顾,是剥夺了孩子的喜好和自由。
法国教育家卢梭说过:“你知道用什么办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为不幸的人吗?那就是对他百依百顺。”
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心头肉,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地照顾、宠爱和娇惯,却对孩子的想法和喜好不闻不问,那么这样的教育,就是“没有原则的教育”。
适当的爱如春风,可以化解孩子的忧愁困惑;过分的爱如暴雨,可以摧毁孩子的自尊自信。
一个健康的家庭,应该是父母有自己的生活,孩子也有自己的生活。父母可以爱孩子,但一定要尊重孩子,把孩子看作独立成长,和自己平等的人;父母应该满足孩子的成长需要,但是更应该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